全国“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时代精神”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10月28日,全国“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时代精神”研讨会在我院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办,我院承办,论坛主题为“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时代精神”。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内蒙古大学、中央编译局、山西社科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研讨会,我院党委书记肖忠优致开幕辞,研讨会由我院副院长曾东东主持。
研讨会上参会代表们各抒己见,积极为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建言献策。
清华大学卢风教授认为,如果我们把生态文明新时代看作一个超越工业文明时代的大时代,则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将是绿色发展,而工业文明时代的基本特征是“黑色发展”。新时代必有其新精神。工业文明时代的时代精神以现代性哲学为其精华。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时代精神则将以生态哲学为其精华。生态哲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生机论的自然观、谦逊理性主义的知识论、整体主义的方法论、自然主义的价值论和超越物质主义的价值观。生态哲学是指引人们培养生态智慧的基本指南。生态智慧是人在这个世界上做永久性好事的德性和能力,是伦理的、灵感性的实践能力。
厦门大学徐朝旭教授提出,与欧美苹果文明迥然不同,中国古代是一种稻菽文明。稻菽劳作的生产方式及其由此形成的生活世界是古人宇宙观和价值观滋生的土壤。从这一土壤中形成的儒家生命整体主义将宇宙生命的繁荣昌盛与连绵不息看成是宇宙本体的本性和价值源泉,这种生命整体主义在自然界层面注重宇宙生命总体的繁荣与延续,在社会层面强调集体行动,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湖南师范大学文贤博士表示,能力方法论最初是伴随着分配正义理论的发展而进入研究领域的,它试图表明正义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有关人类基本福利和善物的分配问题,而更应该是有关那些分配物如何影响人类福祉和我们怎样进行功能行使的问题。接受森和纳斯鲍姆有关人类繁荣是人们在一个既定的社会环境中选择做什么和成为怎样的人的机会的观点,施洛斯伯格认为人类繁荣不可能脱离人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单独进行,因此,人类繁荣不应该像森和纳斯鲍姆那样仅仅限制在通过可能的能力而体现尊严的个体身上,而应该体现在生命整体性和环境整体性上,这种整体性既包含个体生物可以延续后代的种群环境,也包含个体生物得以让自己生存下去的生态系统或自然环境。
我院思政理论课教研部部长肖文介绍,我院作为江西省唯一的林业类高职院校,近年来始终将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教学与实践的重点,不断探索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路径,走出一条学教互动、校企联动、跨界融合、互联合作的生态文明教育职业能力提升之路。学院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江西省生态文明示范基地。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时代精神”研讨会紧扣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精神,致力于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提高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水平,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生态办郭起华 编辑:张雯 审核:何佑华)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