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赣鄱工匠铸就“江西制造”奇迹
本报记者;黄继妍
蒙眼更换动车组受电弓碳滑板、加工的五角梅花凹凸件不透水不透光……在刚刚结束的“技能中国行2016—走进江西”技能展示交流活动上,赣鄱工匠们用他们的绝活绝技震惊了全场,生动阐释了什么叫“工匠精神”。
在很多人眼里,铺钢轨、修火车、架电线,铁路工人干的都是粗活,不需要匠心,连技术含量都不要。殊不知,钢轨上的每一颗螺钉,火车上的每一个垫圈,都需要铁路工人小心安装不差毫厘。如果没有心细如发的匠心,没有不断进取创新的意识,如何保证火车的安全正常运行?
南昌铁路局职工石博文是一名动车机械师,能够蒙眼更换动车组受电弓碳滑板。受电弓碳滑板是动车组高压系统的重要部件,当碳滑板的碳条厚度小于5毫米或是两根碳滑板的高度差大于3毫米时,就需要及时更换,要求精准、快速,符合工艺操作规程。受电弓碳滑板的更换要求4分钟内更换完毕,石博文在蒙眼操作的情况下,仅需3分半钟就完成了这一细活。南铁职工谢安平是一名高铁列车长,也是一张高铁线的“活路线图”,可以把全国高铁线路图默画下来;职工刘庆荣是一名库房管理工作人员,他的绝活是蒙住双眼,单靠手摸,就能区分水管件的直径大小。
每个行业,都有无数匠人的精雕细琢、严谨细致,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创造了一个个“江西制造”的奇迹。黄群是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也是少有的工人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有着一手过硬的钳工本领。他靠一双手和一把锉刀在一根头发丝的几十分之一宽度间游走,加工的五角梅花凹凸件可以达到不透水不透光的精确度。在中航工业洪都,正是以黄群为代表的技能人才的不懈追求,才使洪都的航空利器驰骋蓝天,飞得更快、更远、更安全。
这些叹为观止的绝活绝技背后,是锲而不舍、甘于寂寞、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在今年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上,来自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的大二女生朱晓瑶是精细木工项目的唯一女选手。今年只有20岁的她,以精湛的技艺和顽强的意志被赞为家具设计制造的“花木兰”。“每一个木头接缝都要在0.15毫米以内,相当于两根头发丝那么细。”朱晓瑶说,精细木工对脑力和体力的要求都非常高,为了提高技能,她几乎没有空闲时间,业余时间都是在木工房里度过。看上去文文弱弱的小姑娘,现在提着大行李箱能一口气爬上3楼。
在被誉为“技能界奥林匹克”的世界技能大赛中,赣鄱工匠同样大放光彩。2015年举行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我省首次有选手入选国家集训队,同时我省选手、中航工业昌飞职工钟福强最终在飞机维修项目比赛中获优胜奖。在今年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中,我省建立了13个省级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参加了33个项目的全国选拔赛,共有15名选手入选国家集训队,4家单位入选国家集训基地,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工业强省、转型升级离不开优秀的赣鄱工匠。近年来,我省通过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培养体系、创新评价模式、拓宽成长渠道、积极表彰激励,创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全省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到今年11月底,全省拥有技能人才425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总量的41.8%;其中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126.77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29.82%。高技能人才队伍中,有6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65名全国技术能手、31名享受国务院津贴、26名享受省政府津贴、13名“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20名“赣鄱英才555工程”高技能领军人才、80名江西省优秀高技能人才、289名“江西首席技师”。我省还建设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5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80家,设区市级90家、行业(企业)近200家。
在江西制造业崛起的进程中,正是这一批批能工巧匠,用传承,用创造,用挑战极致的精神,让技能成为助推产业发展的动力,为江西酝酿着腾飞的力量。
http://epaper.jxnews.com.cn/jxrb/html/2016-12/22/content_376034.htm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