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媒体关注>详细内容

【中国教育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出成效

发布时间:2018-05-1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浏览次数: 【字体:

11111.png


    林业类院校要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作出示范,引领生态文明的时代风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对接行业、面向社会进行改革创新;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学校,也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近年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秉承着这些理念,在教育教学方面实施了深度改革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统计,近五年学校学生在省级及以上技能竞赛中的获奖数,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名列第35位,在江西高职院校中名列首位。学校2017年被列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三化育人 知行合一”创新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培育生态文明一代新人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然而,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普遍存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知识缺乏和行为养成不足三个主要问题。深入探索生态文明教育,显得非常重要而紧迫。作为拥有60多年办学历史的林业类院校,2007年以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进行了十余年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环境化心。2007年,学校率先提出并着力建设“生态高职”,以“和为生、行为态”为指导思想,加强了宏观顶层设计,成立领导小组、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率先形成了《生态校园建设标准》。美化了校园生态环境,打造千种树木园,悬挂树种二维码智能“名片”,形成15个树种区域和5个植物群落,植被覆盖率达70%。丰富了生态文化设施,兴建了江西高校较大的生态科教馆,收藏动植物标本万余份,接待参观人员3.5万人次。建设了生态文化长廊、林木繁育基地、中水回收中心等生态科普基地。强化了宣传阵地建设,制作了生态文明画册和宣传片,丰富网站、公众号等宣传阵地,生态文明讲座常态化。通过打造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解决了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的问题。

    课程化知。2012年,学校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出台并实施了《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标准》,率先全面开设了生态文明必修课,率先出版了教材《生态文明教育》并推广使用,丰富了生态文明基本理论、生态综合常识和生态行为养成等内容。同时,探索了讲座式、体验式、线上线下混合式多种形式,实现“翻转”课堂;创新考核方法,综合评定成绩。从课堂表现、课内实践和生态小制作三方面综合评分。通过课程教学等平台,系统传授生态文明知识和技能,解决了高职学生生态文明知识不足的问题。

    实践化行。2012年,学校率先建立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规范》,规范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类生态文明实践。成立了绿色环境协会等3个学生环保社团,结合世界环境日等生态节日,开展生态文明教室和生态文明寝室创建、环保创意大赛等科普宣传或文化活动,打造生态文化品牌。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开展绿色服务活动,助力资源调查、产业扶贫、生态修复和乡村旅游等,形成了生态文明社会服务实践体系。近五年,学校年均开展生态主题活动100多场,参与人数3万多人次;近500名师生17支团队奔赴300余个乡镇和社区,开展资源调查、环境治理、产业规划和精准扶贫等社会服务,服务1.2万余人次。通过全方位、多领域的实践,使生态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解决了高职学生生态文明知行不一的问题。

    知行合一。十余年来,近两万名学生接受了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毕业生生态文明素养平均分从2015年的80.35分上升到2017年的85.46分。5000余名毕业生从事生态环保产业,近20%的非生态环保类专业毕业生从事生态环保工作。

    十余年来,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殊荣,300多名高校代表专程来校学习交流。

    校党委书记肖忠优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教育也不可能是一日之功,需要举全校之力,全员参与、久久为功。学校将围绕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结合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要求,以培育生态文明一代新人为己任,不断改进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努力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新局面。

“以产治学、由产至教” 解决三大难题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林业类等专业,普遍存在着“招生难、教学安排难、就业难”等问题。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自2011年开展“以产治学、由产至教”林业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并于2014年开始实施,通过4年时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定编”为纽带,在全国率先实行林业类专业人才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三定向”培养。在林业技术专业先行先试,形成了一套定向培养制度、一个联合培养平台、一笔稳定培养经费(“三个一”)的机制,保障“三定向”人才培养的实施。解决区域林业类人才的“进口难”和“出口难”问题。

    以江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探索“以产治学、由产至教”的人才培养路径,即根据生产任务安排学习任务,根据生产需求安排教学内容,根据林业生产季节性要求,调整课程安排顺序,形成遵循林业生产规律的项目化教学课程,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解决林业类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学生实践与生产季节性需求不符的问题。

    以产教融合为依托,由“定编”延展为“定岗”,构建林业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林业技术专业以定编为纽带的三定向人才培养,推广到以定岗为纽带的园林技术、园艺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通过“企业即课堂、生产即实训”教学改革与实施,教师带学生到基层企事业单位开展生产性实训,探索解决生产环节关键技术的方法,加强新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实施“产学研用”相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以产治学、由产至教”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实践,让林业类专业人才“三定向”培养覆盖了江西省87个市区县,培养人数年均达796人,91.3%的毕业生在一年内成长为单位的骨干技术人员,毕业一年内的离职率不到2%,年均为基层事业单位和区域中小企业提供林业类人才数量从改革前的248人上升至改革后的796人,较短时间缓解了林业人才的供需矛盾,为绿色崛起和南方生态屏障建设保护作出了贡献。

    学校这种人才培养路径的创新与实践得到了广泛关注,在省内有农业、水利、国土等行业院校纷纷效仿,在省外有福建、浙江、云南、广西等省农林类院校先后来校交流学习,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艰苦行业专业的办学起到了示范作用。

“文技融合”:人文素养与职业技能同等重要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和机动车驾驶人快速增长,汽车后市场急需大量的高素质汽车从业人员。为了解汽车维修类毕业生就业情况,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自2007年起,在回访毕业生过程中发现三种主要现象:不少学生就业跳槽频繁、自信心不足、行为习惯欠佳。通过课题研究,结论表明:职业技能偏低、心理素质不高、职业信仰模糊三个突出问题是诱发这些现象的内因。

    为解决这三个问题,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2008年11月以“文技融合”为改革理念,寓人文素养教育于职业技能教学之中,融职业技能教学于人文素养教育之中,开始探索实践汽车维修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按照这一理念,遵循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传统人才培养方案加以修订,促使两者高度融合。

    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实施“三课堂融合”育人。这解决了学生职业技能偏低、心理素质不高、职业信仰模糊的问题。其中“三课堂”指:技能教学第一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第二课堂、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第三课堂。

    创新教学评赛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开展“教学做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人文素养与职业技能评赛、技能达标测试与岗位招聘相融合的教学活动,助力学生全面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心理素质、明晰职业信仰。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育人。实施“人员互聘、内培外引”协作机制,共建“理实一体、校企文化融合”校内实训基地,将企业专家、文化进校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

    深化激励机制改革,助推人才培养改革工作。采用绩效津贴与职称脱钩的办法,实施工作考核评价和工作质量考评诊改,解决师资队伍业务提升动力不足等问题。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汽车维修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学生跳槽率由2007年的25.4%下降至2017年的8.82%。近3年毕业生供需比达1∶10;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13奖项、省级及以上的人文素养培育成果38奖项。


《中国教育报》2018年5月15日第12版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5/15/content_499126.htm?div=-1


分享到:
【打印正文】
点击展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