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学校如何在林业科普中有所作为
![]()
![]()
学校如何在林业科普中有所作为?近年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创新思维,营造氛围,搭建平台,在全力打造校园生态文化品牌、推广生态科普知识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 营造和谐环境 构筑生态文化建设载体 “同学们,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活字墙,成功申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这是丹顶鹤、东北虎、金斑喙凤蝶、草鸮等国家珍稀濒危动物的仿生标本。这是生物进化历程的展示图……”每年9月开学季,在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生态科教馆内,大一新生都能够享受到一道特色“大餐”——大学第一课:林业人的生态责任。 作为第二批和第四批全国林业科普基地,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生态科教馆建成于2010年11月,占地2500多平方米,收藏各类标本1万余份,是江西高职院校中最大的生态科教馆,集标本收藏、科普教育、科学研究、观赏品鉴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馆内有生态文化展示厅、动物保护厅、植物资源厅、动物标本制作厅、植物标本制作厅、江西植物图片墙、珍稀动物展示墙、珍稀植物展示墙等。 馆内各展厅以实物、标本、图片等形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生态布景,展现丰富的自然资源,模拟自然生命情景,展示生态环境保护成果及意义。动物标本展厅收藏了昆虫、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标本近1000件。植物标本展厅设立了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菌类展区,展出植物标本1000余种。 一直以来,生态科教馆免费对外开放,是赣州市科学知识普及、生态文明教育重要基地之一,科普宣传作用明显。 自开馆以来,至今接待社会团体、学生等近10万人。 开展经典活动 重点打造生态文化 作为江西省内唯一以生态环境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秉承“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以“和为生、行为态”为核心,营造“和气、合力、和谐、天人合一”的校园风尚,努力成为一所“自然生态优美、人文生态厚重、管理生态高效、生态服务高远”的生态高职院校。 学校将生态文化建设融入教育理念改革,依托生态科教馆等场所,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帮助师生形成健全的生态思维,养成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在全校师生中开设“生态必修课”,要求师生必修《现代林业概论》等林业类课程。2016年3月,学校还开设了《生态文明知与行》课程,并将其作为高职大一新生的公共必修课,覆盖全部专业全体学生。 成立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中心、森林文化研究中心、绿色协会等公益组织,供师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其中。 开展生态文明系列主题活动,通过生态文化知识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征文活动、手抄报、图片展、板报等形式,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宣传弘扬生态文化。 鼓励师生种植班级树、同学树、友情树、入学树、毕业树、家庭树等。 此外,学校还运用“互联网+林业”的模式,提升师生的生态文明素养。2015年9月,学校组建了“物联网创新工作室”,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智能传感网技术,实现了对树木实际生长情况的监控和针对疫情实时上报功能,做到及时有效管理每一棵树,实现师生通过扫码即可了解树木生长情况及相关树木文化。 积极服务社会 助推苏区振兴 学校按照现代林业的发展要求,及时了解各地区对专业技术岗位的实际需求,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形成了林业行业森林资源调查、林政执法、林业财务、森林防火、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八大专项培训。自2012年到现在,学校每年都组织开展全省林业技术培训班,有效提升了各类林业人才的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 从2014年起,学校用5年时间,定向培养1000名左右林业专业技术人员补充到基层林业部门。定向培养工作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三定向”原则。各县(市、区)根据基层林业事业单位编制空缺及林业人才需求情况确定招生计划,学校面向有招生计划的县(市、区)自主招考并进行定向培养,定向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聘用到县以下基层林业事业单位工作。这一举措,开创了现阶段全国基层林业人才培养的先河,将有力缓解基层林业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 |
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news/stwh/ryzr/content/2017-11/06/content_367131.htm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