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详细内容

学院新闻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2020聚焦全国两会 院长 熊起明 (2020年6月18日)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0-06-18 21:12:15 浏览次数: 【字体: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2020聚焦全国两会

院长 熊起明

(2020年6月18日)

 

各位老师们、同学们:

备受瞩目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分别于5月28日、5月27日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这是一次极为特殊而又意义重大的两会。“两会”审议通过了民法典、《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人大代表团审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湖北代表团审议,看望了政协委员、政协经济界委员,出席了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作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战胜风险挑战、化危为机、确保实现既定目标任务,注入了坚定信心、指明了前进方向、增添了强大力量。

为深入学习宣传全国两会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师生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全国两会精神实质,营造浓厚的学习宣传贯彻两会精神氛围,下面,我主要围绕四个方面,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主题,跟大家做个交流学习。

第一个方面: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做到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4次“到团组”,同代表委员们坦诚交流、共商国是。内蒙古代表团、湖北代表团、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每到一个团组,习近平总书记都在与代表委员交谈交流和讲话中,用平易朴实的语言,生动地诠释“人民至上”理念。

一是要深刻体悟、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重要思想。

今年两会,根据疫情防控需要,中央领导同志都减少了下团组次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湖北代表团一定得来一下。

在内蒙古代表团和湖北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提到成功救治一位87岁老人的故事。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说:“什么叫人民至上?这么多人围着一个病人转,这真正体现了不惜一切代价。”在湖北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的重要性。他提醒:“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在全球范围率先有效控制疫情的“秘诀”。

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严峻斗争。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开始就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中央采取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虑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全力奋战、英勇奋战、团结奋战,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疫情防控向好态势不断巩固拓展,中国抗疫书写了人类与重大传染性疾病斗争的伟大篇章。

中国抗疫斗争伟大实践,有力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越是关键时刻,越能检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强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要求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部署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号召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坚定的人民立场,深厚的人民情怀,为我们赢得这场疫情防控斗争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力量。

中国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生动展现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从清底摸排四类人员,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到精准救治重症患者,一人一案、专人专护;从广大医务人员到科研工作者,到基层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日夜值守,生命重于泰山的价值理念在疫情防控中得到充分彰显。作为全国疫情防控斗争的重中之重和决胜之地,武汉总体治愈率达到94%,重症患者治愈率超过89%。上至108岁的老人,下至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不放弃一名患者,不放弃任何希望,正是这样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的追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只要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就一定能凝心聚力,共克时艰,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是要深刻体悟、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心心念念的一件大事。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上多次同代表委员共商脱贫攻坚大计。今年,在抗击疫情的紧张作战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夺取全面脱贫的最后胜利作出强力部署。

疫情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会议,对脱贫攻坚“再动员、再部署”;今年两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陕西、山西考察,实地了解脱贫攻坚成果进展,凸显了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的强烈紧迫感。

目前,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今年两会上,谈到这些数据,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醒大家:“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是习近平最牵挂的事。

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巩固和拓展产业就业扶贫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有这样一个情结,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这条路。”

在湖北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防止因疫致贫或返贫。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郑重承诺。

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三是要深刻体悟、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今年是极其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备受关注的经济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为何未具体设定经济增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我们硬性定一个,那着眼点就会变成强刺激、抓增长率了,这样不符合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我们一直在讲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

随后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全面分析了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剖析我国经济形势、优势和潜力,并开出了辩证之方: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

——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

——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积极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

“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说。他强调,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道“加试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铿锵有力地说。

老师们、同学们,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总揽全局、高瞻远瞩,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既管当下之用、又谋长远之策,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为我们做好学习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全校广大师生员工要一体学习、一体领会、一体贯彻,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

 

第二个方面:“六稳”“六保”,守住底线、稳中求进,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极不寻常。这是一份非常时期的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极度复杂的形势面前,我们如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如何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确定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怎样化危为机应对更加不确定的世界经济格局,所有的关注都聚焦到今年的这份政府工作报告上。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六保”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

这里要跟大家普及一下什么是“六稳”“六保”:

2018年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2020年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六保”“六稳”是特殊时期的关键举措。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最大看点,就是没有提出2020年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指出,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是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这是实事求是的。

事实上,不提出具体的经济增速指标,也有利于我们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不唯GDP数字论英雄,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我们要做好“六稳”落实“六保”,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另一方面我们要主动化危为机,变被动为主动,改变数字增长思维,全力提高发展质量,这也是应对疫情挑战产生的历史机遇。

当然,不确定具体全年经济增长指标,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不重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依然针对疫情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提出了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等具体指标要求。这些指标和要求,突出的是民生导向,能够最大限度地完成,也就是为疫情形势下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

“六保”是“六稳”的着力点。当前,受疫情影响,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与此同时,全球经济陷入低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

遇非常之变,施非常之策。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并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六稳”“六保”,事关全局。兜住民生底线,关键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39次提到就业。

对于学校而言,就是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落实“六稳六保”工作提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上来,研究做好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是要聚焦稳就业,千方百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组织开展网络云就业视频双选会,实现“云双选、云宣讲、云签约”。学校首届网络云就业视频双选会吸引知名企业100多家,提供就业职数1270余个,岗位需求人数达4176人,浏览量超22594余人次,帮助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实现“网上选人”和“在家求职”,截至目前,已助力400余名毕业生达成初步就业意向。此外,就业处牵头建立起“学校、学生、企业”三方联动机制,挖掘“亲缘、地缘、学缘”三大资源,多渠道、多角度、多形式深入南昌东湖区、高新区、赣州各园区等单位,开拓用人单位6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6700多个。出台了《留省就业工作奖惩暂行办法》,鼓励更多毕业生“学在江西,干在江西,施展才华在江西,成就事业在江西”,确保“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本省就业率达到60%以上”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二是要聚焦复学复课,多措并举筑牢防疫“安全线”。截至目前,我校应返校学生9990人,已返校学生9726人,待返校学生264人,未返校学生包括重点区域暂缓返校、因病请假、休学等情况。复学前后,学校严格按照省、市关于学生返校的文件要求,遵循错时错峰返校要求,学生返校准备充分、学生发热应急处置得当,闭环管理落实到位,较好地完成了学生返校工作。复学复课期间,学院为每个返校班级增配了一名班主任,由学院党员干部担任,主要负责疫情期间所带班级的思想政治工作、安全工作、心理疏导等工作,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学生宿舍、食堂、课堂值班值守,参与主题班会,全力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充分发挥了党员领导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全院上下联动、层层压实责任,有力落实了“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要求。

 

第三个方面:民法典,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新中国截至目前体量最为庞大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法典的编纂与出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1.民法典何以为“典”。

着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完成,我们进入了民法典的时代。这部法律没有被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而是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它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从它严密的立法逻辑和体系看,有可能也是唯一一部。

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从这个角度看,民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称得上是“国家重典”。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普遍性,它自古以来就包含着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他法律的规范和制度。

2.民法典的编纂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法典的编纂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先后启动过五次民法典编纂的工作。从1954年首次起草民法算起,中国的民法典编纂之路已经走过了整整66年。

3.民法典颁布的重大意义。

一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正是在此进程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民法典不仅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促进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也能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编纂民法典,就是全面总结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这对于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法典的颁布,为各类民商事活动提供基本遵循,有利于充分调动民事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交易安全、维护市场秩序,有利于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是增进民生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民法典的颁布,能够健全和充实民事权利种类,形成更加完备的民事权利体系,完善权利保护和救济规则,形成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对于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个方面:“港区国安法”,为“一国两制”筑牢安全堤坝

5月28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高票通过。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作出此项重要决定,充分表明中国在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维护国家安全问题上的严正立场和坚定意志,充分体现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旗帜鲜明维护国家安全的共同信念和坚强决心。

1.充分认识到制定“港区国安法”的必要性

一是香港已成为国家安全突出风险点。香港回归以来,国家坚定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同时,“一国两制”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新的风险和挑战。

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国家安全风险日益凸显。特别是2019年香港发生“修例风波”以来,反中乱港势力公然鼓吹“港独”“自决”“公投”等主张,从事破坏国家统一、分裂国家的活动。近年来,一些外国和境外势力公然干预香港事务,通过立法、行政、非政府组织等多种方式进行插手和捣乱,与香港反中乱港势力勾连合流、沆瀣一气,为香港反中乱港势力撑腰打气、提供保护伞,利用香港从事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的活动。这些行为和活动,严重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严重损害法治,严重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依法予以防范、制止和惩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支持特别行政区强化执法力量。”“绝不容忍任何挑战‘一国两制’底线的行为,绝不容忍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香港目前形势下,必须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改变国家安全领域长期“不设防”状况,在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轨道上推进维护国家安全制度建设,加强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确保香港“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

二是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必要之举。“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维护国家安全就要坚定维护这个“前提”,这也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丢掉了这个前提,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也无法保证。

维护国家安全是“一国两制”的核心要义。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和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一国两制”就会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只有坚守国家安全意识、夯实国家安全屏障,才能为贯彻“一国两制”固本强基,为香港繁荣稳定夯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国两制’的提出首先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在中英谈判时期,我们旗帜鲜明提出主权问题不容讨论。香港回归后,我们更要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是顺乎民意、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确保“一国两制”方针行稳致远的制度安排,合情合理合法,势在必行。今天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历史大势无法阻挡,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2.准确把握《决定》的制定原则

一是坚决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安全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是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共同责任。

二是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必须坚定不移并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准确把握“一国两制”正确方向,充分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宪法和香港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三是坚持依法治港。必须坚决维护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确定的宪制秩序,严格依照宪法和香港基本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管治,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牢固树立并坚决维护法治权威,任何违反法律、破坏法治的行为都必须依法予以追究。

四是坚决反对外来干涉。必须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及其组织或者个人以任何方式干预香港事务,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和进行分裂、颠覆、渗透、破坏活动。对于任何外国制定、实施干预香港事务的有关立法、行政或者其他措施,国家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予以反制。

五是切实保障香港居民合法权益。依法有效防范、制止和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的极少数违法犯罪行为,是为了更好地保障香港绝大多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好地保障基本权利和自由。任何维护国家安全的工作和执法,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符合法定职权、遵循法定程序,不得侵犯香港居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3.国家安全有保障,香港发展更美好

第一,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香港会有更好的营商环境,更受投资者青睐。

2019年6月修例风波发生以来,具有恐怖主义性质的暴力犯罪大行其道,香港的营商环境和国际形象严重受损,香港痛失连续保持25年的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地位。这充分说明,社会动荡是影响投资者信心的最大敌人。只有堵上国家安全漏洞、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香港才能稳定,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才会更加稳固,才能更好发挥联系内地和国际市场的桥梁作用。

第二,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香港经济会更繁荣,市民更能安居乐业。

2019年修例风波以来,香港经济遭受相当程度的损害,大量人员失业,企业纷纷倒闭。特区政府和香港各界想要保就业、护民生,就要全力以赴去振兴经济、刺激消费、保护市场。而这一切都必须在国家安全和香港社会稳定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否则任何努力皆枉然。只有织牢国家安全防护网,让香港重归祥和安定,香港经济才能重现活力,市民才能端牢饭碗,生活才会有盼头。

第三,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香港的深层次矛盾才能有机会解决,香港发展才能更上一层楼。

香港社会确实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住房难、贫富差距大、向上流动难等。这些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成因复杂,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日之功,必须给特区政府时间和空间。只有推进涉港国家安全立法,让反中乱港势力不再猖獗、社会能够重回安定,相关议题的解决才能及早提上日程,香港市民才会更有获得感。

总之,唯有稳定、唯有安全,香港才能专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香港才有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老师们、同学们,逐梦惟笃行,奋进正当时。随着2020年全国两会胜利落下帷幕,我们踏上新的奋斗征程。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焕发真抓实干的精气神,把两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谢谢大家。


分享到:
【打印正文】
Baidu
map